返回联盟首页|共产党员网
无障碍浏览
首页>人才工作

吉阳区:搭好“暖巢” 让“候鸟”人才落地生根

【字体: 打印
2022-03-01 10:58 三亚日报

“文化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表现。作为‘候鸟’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文化艺术,打造三亚文化名片。”一场生动鲜活的“头脑风暴”座谈会在南海书画院举行。如何让“候鸟”文艺人才在吉阳区继续发挥余热……40余名艺术家畅所欲言,谈发展、说未来。

“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

2月22日上午,吉阳区“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举行揭牌仪式暨座谈会。该工作站是一个面向全国、服务“候鸟”人才、助力吉阳区文化艺术发展的平台,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多样和更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

座谈会上,“候鸟”人才围绕“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工作站成立为吉阳区的艺术与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候鸟’人才工作站未来发展的目标及路径”等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为促进吉阳区文化建设和推进三亚文化事业发展出“金点子”,谋“光明路”。

海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张萍说,吉阳区积极为“候鸟”搭好“暖巢”,采取多种途径,用好用活“候鸟”人才工作站这个链接平台,创新“候鸟”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大对各类“候鸟”型人才的吸引力,让更多“候鸟”人才来到吉阳,来到三亚,为“文化兴岛”助力。

“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合影

吉阳区“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的挂牌,让众多“候鸟”人才找到了又一个故乡,这个“接力驿站”,将是他们新的出发地。希望三亚切实发挥“候鸟”人才的积极作用,给他们创造条件,解决困难,使他们蕴藏的各种建设能力都能展现出来,把引进的需要与“候鸟”人才的内在动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和作用。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我们将认真听取意见,边跑步边整理队形,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希望各位人才能大展雄风、铆足干劲,为建设繁荣的吉阳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吉阳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山说,下一步,吉阳区将积极为“候鸟”人才搭好“暖巢”,继续采取多种途径用好用活“候鸟”人才工作站,加大对“候鸟”型人才的吸引力,创新“候鸟”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让更多“候鸟”人才来到吉阳,一同为建设乐居乐业乐游“美好新吉阳”不懈奋斗。

“候鸟”人才心声

中国现代工笔画院院长、教授,著名工笔画画家王天胜:

我是1992年来到三亚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那时的三亚还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三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春天。

中国的工笔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实上,工笔画走进三亚,已先期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樊萍“捷足先登”了,让人惊奇的是她的柔美身影,已让一大批工笔画师云集麾下,这是个好的兆头,契合着此番“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的成立,可谓前景可期。

天津美院原院长、资深教授陈冬至:

我早在2004年就登临三亚了,目睹了相当长一段时期海南文化艺术事业的崛起与发展,这里的天然气候,适合我们这样的“夕阳之人”,其实,我们这类人群中,很早之前就有一些“候鸟”人才,只是尚未在三亚形成“结群效应”。

此番“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成立,渴望在一定时间内,在三亚的热情催使中,我们一群“候鸟”,将飞进更大的“鸟巢”,并有望再次迈进三亚的“艺术殿堂”,为吉阳乃至三亚文化事业发展发挥余热。

中国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

我对吉阳区委组织部成立的吉阳区“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表示充分的肯定,倡导广大艺术家扎根三亚、宣传三亚、推广三亚,为人民群众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精品佳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吉阳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积极投入到吉阳的建设中来。

人才工作站要广纳天下英才,让更多“候鸟”人才来到吉阳,我热爱这片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土地,愿为此尽绵薄之力!

中国传媒大学博导、教授,中国陶瓷大师委员会副主席叶建新:

候鸟,是以季节和有周期性的迁徙鸟类,它不同于安逸的“留鸟”,我喜欢做这样的“候鸟”。

三亚的惬意候居特点,也是文化艺术的再造之地,以“文艺人才工作站”之形式,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只有深入地契合于艺术生活,才能开始筑展真正的艺术殿堂。我在景德镇的艺术发展、艺术创新,每每与这种热情“地接”不无关联,可资借鉴,而三亚的“候鸟”特性,则更适合另一番艺术视线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南海书画院院长樊萍:

三亚,是我的第二艺术故乡,也是众多艺术大师“候鸟迁徙”之地,退休之后到三亚落户,组建工笔画公益讲堂,先后邀请多省市画家来三亚举办交流展。2020年还举办了全国名家邀请展,同时还培养出一批中青年画家。大力推动了三亚的文化展发展。

今天,吉阳区委组织部在南海书画挂牌成立吉阳区“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这显示了吉阳区委组织部领导的胸怀及远见。相信吉阳区“候鸟”文艺人才工作站一定能够更多更好地团结全国各地的“候鸟”艺术家与三亚本地的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和提高三亚的文化发展共同协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资深媒体人、资深专栏作家、中国十大策划专家、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林森:

应当说,我与海南有着深厚的缘份,30多年前海南建省之际,我曾随“十万人才下海南”而有幸就任《海南科技报》副总编,曾兼任众多海南媒体的记者和编辑。

转眼间,吾辈已成了“候鸟”,却依然感悟“迁徙”的意义。其实,三亚的“候鸟”浑然天成,时势的造化,他们已全然迎来了人生难得的“三闲时代”,一谓“闲钱”,他们大都已不为钱粮筹谋;二谓“闲时”,卸下了浓妆后的轻装革覆,大把的空闲时间让他们能自由迁徙;三谓“闲情”,于独好的环境意境中,再朔独好的闲情逸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